2023年5月3日19时,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笃研”读书会第五十五期交流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602室举行。来自必赢nn699net、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三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涉及三篇阅读材料——陆兵哲:《社会空间的继替与共存——一个郊区村庄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2期,第182—203;秦亚青:《知识涵化与社会知识再生产——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路径为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第1期,第3—24页;秦亚青:《知识观重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路——以三大理论批判为例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第143—161页。
首先,主持人对本期读书会研讨主题及背景作简要介绍。本期读书会所研讨文献的主题聚焦于知识生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前沿发展。三篇文章各有侧重,彼此联系。陆兵哲一文以城镇化为案例,详细剖析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对长仁村城镇化分析的局限性及其理论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借鉴社会空间的分析范式,提出了基于关系、情境等因素的空间继替模型。其中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思,及其对社会空间视角下互动场域、关系性区域的讨论无不体现出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和对中国“关系性”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作为将“关系性”概念运用到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中的集大成者,秦亚青老师的两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在量子知识观的影响下,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路及知识生产的三种方式。构建非决定性理论将成为新的知识生产取向。这意味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国际关系乃至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秦亚青老师所构建的知识涵化理论强调,任何社会知识都是在交互涵化中得以生产和再生产,并且这一进程在互学互鉴、沟通辩论和相互影响中发生。其中有关实践知识和表象知识关系的讨论是我们需要特别把握和理解的。
随后,与会同学围绕三篇文章,就各自的收获、困惑、启发及思考展开发言分享,主要侧重三个方面。其一,同学们普遍认为,通过这三篇文章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关系理论及前沿发展情况的了解;其二,三篇文章中有关中国“关系性”哲学的讨论及其在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应用引发同学们的广泛兴趣,激起大家热烈的讨论;其三,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如社会现象的“不确定”与理论构建的“确定性”之间的张力如何化解?源自中国文化的理论构建如何回应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问题?
针对同学们的问题,曾老师答疑解惑并概括总结。曾老师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是一座理论的宝库,对先秦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运用,诞生了两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与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曾老师告诫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既要重视对西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求教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并在前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的跨文化案例检验。这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应有之义。最后,曾老师勉励大家要立鸿鹄之志,在学术路上坐住“冷板凳”,在中外思想间兼收并蓄、在读书学习时厚积薄发、在科研实践中勇于创新,争取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张峻溯
审定:陈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