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兵编译
【所评书目】Ilya Yablokov,Fortress Russia–Conspiracy Theory in Post-Soviet Russia,London: Polity,2018.
【文献来源】Michael Gentile,“Fortress Russia–Conspiracy Theory in Post-Soviet Russia,”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Vol.64,No.3,2023,pp.386-389.
【作者简介】
(1)书籍作者:伊利亚·亚布洛科夫(Ilya Yablokov),谢菲尔德大学新闻学讲师。主要研究兴趣为后苏联地区的新闻制作、阴谋论和政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
(2)书评作者:迈克尔·詹蒂莱(Michael Gentile),奥斯陆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东欧地区的城市政治、地缘政治和阴谋论。
在《堡垒俄罗斯》一书中,亚布洛科夫探析克里姆林宫如何使用阴谋论(conspiracy theories)来维持权力。阴谋论在俄罗斯久负盛名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沙俄时期(Czarist times),亚布洛科夫将此种传统视作后苏联时期“政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展示了公共知识分子、媒体、个体和政治精英如何成为传播者,使得上世纪反对叶利钦的政治策略转变为2014年后克里姆林宫叙事战略的关键。
在迅速增长的阴谋论政治相关文献中,阴谋论的观点与传播通常被认为是草根反对精英的边缘现象,精英被指控秘密侵害人民的利益来为自身渔利。因而,阴谋论建立在“我们”与“他们”的殊异之上,进而推动了社会的极化和对抗政治。这种殊异的区分是民粹主义政党(populist parties)的生命线,他们使用类似的概念来描绘“质朴的民众”与“腐败的精英”。然而,当民粹主义政党获取权力后,这种区分殊异的做法变得难以维持,因为他们自己成为了他们口中精英的一部分。
基于此,一个超越国界的强敌就成为一个理想的替代者,这也是为何特朗普这位“庸人”总统(“quackistocratic”presidency)总是凭借反对敌人来获得支持,同样是世界上其它地区民粹主义领导者采取类似举动的原因所在。领导者将自己定位为与全球精英斗争的战士,这是一种类似反犹太(anti-Semitic)的修辞手法。对于再次当选,仅仅简单区分殊异可能并不足够,这些民粹主义领导者还会限制独立媒体的活动,并使“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安全”等话语政治化。亚布洛科夫的著作正是对这一方面的最新研究。
亚布洛科夫认为,俄罗斯不像西方国家,即使是最奇怪的阴谋论调都会渗入到主流政治议程中。在这种背景下,相对不奇怪的事物也许将被视为真相。首要的论调是,俄罗斯正在被一个或多或少团结的西方所包围,西方的目的是将俄国丰富的资源为己所用。这一包围叙事催生了阴谋论,进而论证了俄罗斯脱离于西方世界的合法性,并限制了真正敌对的机会。
接下来的章节展示了该书的主题和理论框架,第一章说明阴谋思维在如何在俄罗斯成为一种路径依赖,沙俄与苏联时期发展的阴谋论在今日再现,苏联时期的包围叙事尤其突出。
在第二章,亚布洛科夫说明了阴谋论如何从精英而非社会边缘群体中得以传播。他聚焦四位对克里姆林宫战略叙事具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包括格莱布·帕夫洛夫斯基(Gleb Pavlovskiy)、亚历山大·杜金(Alexander Dugin)、纳塔利亚·纳罗科尼斯卡亚(Nataliya Narochnitskaya)和马克西姆·舍甫琴科(Maksim Shevchenko)。这四人建议,国家身份应建立在:1.对苏联解体的哀伤;2.通过“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的概念来重新建构起国家;3.一个被划分为西方与其它的世界视野;4.俄罗斯人民在精神上高贵的理念;5.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特的多文明国家架构(kostyak);6.西方为了削弱俄罗斯而在其国内激化种族冲突;7.苏联解体是西方秘密策划的结果。
第三章详细阐述了阴谋论如何在对苏联解体的哀伤中生根发芽。俄罗斯主流叙事认为,苏联解体是一个巨大灾难(普京在2005年的演讲中表明它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并且它的解体是西方精心设计的结果,西方为此运用了复杂的操纵术与“洗脑”(“brainwashing”)术。在这种作用之下,苏联晚期的政治精英受制于西方的舆论宣传。随着时间的流逝,克里姆林宫再次选择、利用和强化“解体灾难论”的叙事,以此“增强国家内聚力与弱化敌对力量”。结果是,根据亚布洛科夫的说法,普京多数派(“Putin’s Majority”)作为一个受害集体而团结起来,例如,作者在书中认为“失落国度的叙事成为建立一个国家共同体的服务原则”。
第四章介绍了弗拉迪斯拉夫·苏尔科夫(Vladislav Surkov)的“主权民主”(“sovereign
democracy”)理论,进而说明敌对势力如何通过阴谋论被系统性地他者化(Othered)。尽管苏尔科夫描绘了一些西方内部的细微差别,但他激起了国内更为广泛的反美阴谋论,这种论调经常借用苏联时期的话语修辞与比喻。在2011至2012年的抗议浪潮中,主权民主理论在强调国家作为东正教(Orthodox)与保守性的文化内核上得以完善,这也标志着克里姆林“朝向极端保守主义”的开端。
在第五章中,亚布洛科夫小心地观察阴谋论如何在国内政治中得以运用的事实,尤其是在反对力量身上。事实上,亚布洛科夫注意到,“关于俄罗斯非政府组织(Russian NGOs)阴谋论是最为典型的,这一叙事经过克里姆林长时期的意识形态塑造与政治推动”。非政府组织是最为容易的目标,因为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根本不了解这些组织。识别目标的机制是依据怀疑论假设来寻找国内威胁——精通阴谋论——正在邻国进行的“颜色革命”是在西方和亲西方的内部政治力量与非政府组织帮助下发动的。按照这种理解,反对派是在执行西方的利益,他们要像苏联解体一样来搞垮俄罗斯。这逐渐导致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被关闭。
第六章讨论了阴谋论在国内选举中的作用:如果俄罗斯内部发生变化,将可能如同邻国所遭遇的“颜色革命”一样,那些外国行为体、机构、观察者、大使、自由主义者、富人(wealthy Muscovites)等,都在蠢蠢欲动。这种可怕的前景使得普京支持者(Putin Cult)发自内心地希望,普京独自一人可以领导并保护好被内外部敌对势力所包围的国家,这些势力阴谋在俄罗斯从事政权更迭的活动。
在第七章,亚布洛科夫联系到了仍在进行中的乌克兰与叙利亚战争。他认为,自2014年以来,阴谋论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核心修辞:乌克兰是美国的傀儡国,美国在与乌克兰内部的地方纳粹和法西斯势力(local Nazis and fascists)合作,而俄罗斯是为了防御而战;因而质疑此种叙事也是一种敌意行为。类似地,关于制裁和反制裁的观点决定了美国和他们的区别。亚布洛科夫使用了德米特里·基谢廖夫(Dmitry Kiselyov)在“每日新闻(Vesti Nedeli)”中习惯性的论调,来展示阴谋论如何运用。
在最后一章中,亚布洛科夫总结了一些结论。首先,他注意到,克里姆林宫是与西方恶魔斗争的勇士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普京可以应对,这是“政权的主要意识形态症结”。其次,亚布洛科夫认为,阴谋论被精英制造与利用,包括在选举活动中,以此产生一个国家身份。第三,他认为阴谋论已成为克里姆林宫用来反对西方的一部分。
从理论视角看,亚布洛科夫认为是精英而非边缘群体在传播,这一点修正了民粹主义政党需要通过极化手段来生存的观点的复杂性。受到芬斯特在2008年观点的启发,理解民粹主义的一个方法是将国家划分为“值得信赖的平民”(“trustworthy people”)与“背信弃义的精英”(“treacherous elites”)两部分,亚布洛科夫反复强调克里姆林宫在运用阴谋论来作为凝聚人心的武器,以此聚拢在“普京多数派”(“Putin Majority”)的旗帜之下,其中任何人的利益都与俄国内部自由者与非政府组织第五纵队的这些人利益相反。
作者推荐上述著作,尤其是它将民粹主义与阴谋论相结合的研究内容。尽管这本书对俄罗斯的学生最易理解,但亚布洛科夫也花了很多精力将俄罗斯社会的阴谋论同西方社会的经验和历史相联系比较。在作者看来,这本著作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编译者简介】
董一兵,山西临汾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大外交智库研究员。本科就读于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期间获得一次三等学业奖学金。硕士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所学专业为国际政治,在读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学业奖学金。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文章一篇。邮箱:dongyb20@lzu.edu.cn。
【校对者简介】
贺承松,必赢nn699net2020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
为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必赢nn699net以研究生“笃研”读书会为依托,组建“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译俄罗斯、中亚、南亚和高加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地区热点及重大事件的相关时评等。自组建以来,编译团队已推出180多期编译作品。现有编译人员30多名,主体为必赢nn699net、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实行组稿和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欢迎校内外对欧亚问题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houwj21@lzu.edu.cn。编译作品将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必赢nn699net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刊出。一经采用并发布,即奉上稿酬,以致谢意。敬请各位同仁关注、批评与指正。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必赢nn699net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的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编译:董一兵
校对:贺承松
审校:陈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