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风起,母校政国院的老师召我回兰和学弟学妹们聊聊天,又命我写写自己的“校友故事”与大家分享,惶恐之下,草成此文。
时光倒回15年前,是我在兰大榆中校区的最后一年。我最感兴趣的续建宜老师的国际问题研究课程已经结束,老师同学给我的建议,几乎都是考研或是报考公务员。
那时社交媒体并不发达,大学生流行去论坛灌水,上网写博客。我把博客上的碎碎念和在《纵横》(兰大政国院的前身——国际政治系的系刊)上发表过的几篇水嫩的豆腐块找出来,在打印店装订成册,当作分别的礼物送给了班上的同学。
怎么也想不到,往后,我的经历就从码字开始,一路到传媒、内容行业,十余年一条“不归路”。
除去“北漂”和在老家电视台初入社会、学习积累的一段时光,我在主流媒体的经历,大约是从十多年前进入“东方早报”开始的。这是上海一份传奇的都市报,在2008年因率先披露三鹿奶粉问题载入新闻史,江湖上一度有“东有东早、南有南都、北有新京”的说法。
当时东早的中国新闻部,人少事多,几个人囊括了国内热点和深度报道的任务,记者们高频出差随时待命是工作常态,每年200天漂在全国并不稀奇,清晨醒来要先想下身在何方这种事也从传说变成了真实体验。
我出差采访时间最长的纪录出现在2011年秋天,一个人辗转浙江、安徽、河南、新疆4省区10多个城市,为一起申诉中的陈年旧案寻找翻案的依据。从杭州市区的案发现场到荒漠边疆的监狱囚房,两个月下来,一直联系不上我的房东阿姨一度以为自己遇到了流窜的逃犯。
一年半后,张氏叔侄重获自由,我告诉他们:这个案子改变了你们,也改变了我。
我开始相信,置身真相被掩埋的废墟,内心不得不为的冲动,有时,确实可以超越人性对未知的恐惧。
幸运的是,那些日子,几位在沪的同学可以结伴探望退休的续老师。年过古稀的老师健谈如昔,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萃英山下的课堂,重温在世上最清净的大学里,他教给我们的世界观。
2014年,东方早报整体转型,我从一线法治记者转岗后台,组建了澎湃新闻的法治报道团队——“专案组”。
那一年,“专案组”破天荒报道了一批从前从未被公众所知的疑似冤假错案,特别是澎湃上线的第一周,每天一起。这组名为“申诉者”的报道,引发了最高政法机关的强烈震撼,50多名无辜入狱者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洗去沉冤,开创了中国媒体案件报道的先河。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格局的变化,媒体形态、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我的身份也从传统媒体人转变为内容创业者,但传媒人的初心未改。
经历过都市报的兴衰,新闻客户端的兴起,短视频的风口……回想起来,跌跌撞撞的人生旅程中,母校的基因已在不知不觉中深入骨髓——我的每一次成长与进步,都伴随着“勤奋、求实、进取”的态度,“独树一帜”的追求,“自强不息”的信念。而每一次偷懒懈怠之时,想起续老师和母校师长的关心与期待,又会挣扎着从失落与迷惘中重新站起。
2020年是我们创办梨视频4周年。在信息传播渐渐被不懂内容的技术人员所主导的互联网世界,不让整个短视频赛场都被娱乐表演、网红戏精所挤占,需要有人守住严肃内容的赛道。就像母校一样,矗立在那里,文化的绿洲就会一直存续。
作者简介:鲍志恒,必赢nn699net2002级校友,梨视频副总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任东方早报首席记者,澎湃新闻时事中心副总监,创办澎湃法治新闻栏目并担任主编,率先披露了国内冤假错案20余起,为50多名无辜入狱者洗去沉冤。2016年,加入梨视频创业团队,分管原创内容生产,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乡村抗疫纪录片《保卫靳庄》等作品。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导师。
校友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