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下午,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笃研”读书会第六十三期交流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602室举行。来自必赢nn699net、历史文化学院的三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的阅读材料分别是:《当代西方批判边界研究述评》(赵萱、刘玺鸿,《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第121—134页),《无交流的交通:日常跨界流动的人类学反思——以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为例》(赵萱、刘玺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9—16页),《国门与道路:边界的分化、整合与超越——基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人类学研究》(赵萱,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66—74页),《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基于海外边界人类学政治路径的研究》(赵萱,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114—125页)。
读书会伊始,主持人吴榕彬对本次读书会的主题及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此次读书会的四篇文章都聚焦于边界研究。在《当代西方批判边界研究述评》一文中,作者对批判边界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通过美国—墨西哥边界及加纳海关这两个案例说明了流动性如何能生成边界、重塑国家权力的形态与逻辑。最后回归中国语境,提出了批判边界研究的反思与思考及对中国边疆研究的启示。在《无交流的交通:日常跨界流动的人类学反思——以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为例》一文中,作者以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为例,通过分析合作中心出现“无交流的交通”这一特殊形态的成因,说明了跨界流动在过程和结果上的多样性。
在《国门与道路:边界的分化、整合与超越——基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人类学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了人类学视野下国家边界所具有的多主体性、过程性与制度性等特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不断移动的四座国门及其道路变迁的考察,文章展现了边界内涵在不同时期、区域所发生的变化。在《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基于海外边界人类学政治路径的研究》一文中,通过美、墨边界和欧洲南部边界这两个案例,作者主要从全球流动时代边界管理变迁的角度理解民族国家的转型,进而讨论全球化进程与跨界流动如何改变边界的内涵、位置与功能,从根本上重塑民族国家的权力实践。
随后,与会同学围绕所读文献,就各自的收获、困惑和观点进行讨论交流。同学们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是民族学(人类学)对国际关系和区域国别研究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二是边界的功能,要注意到边界具有多重功能,不同情境之下边界的功能和特征可能不同;三是对边界、边疆、边境这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区别的概念的讨论。
最后,曾老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曾老师指出,区域国别研究乃至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吸收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同时也要注意人类学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之间的区别。曾老师告诫大家,人类学的调查向我们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细节,使国际关系研究得以“见人”;但是,但个体层面的理论发现无法简单扩用到体系和结构层面,因此,由人类学研究到国际关系研究或区域国别研究,迫切需要打通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的联系。最后,曾老师勉励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追问,脚踏实地做好基础研究。
至此,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撰稿:吴榕彬
审定:张峻溯